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概述
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概述

Released: August 17, 2022

Expiration: August 16, 2023

Activity

Progress
1
Course Completed

艾滋病抗病毒治疗(ART)使得艾滋病成为目前虽无法治愈但可以有效控制的慢性传染性疾病。ART的目标是最大限度的抑制病毒复制,减少病毒变异;重建免疫功能,并减少异常的免疫激活;减少传播;降低发病率和病死率,提高生活质量。

国际上共有六大类超过30种药物获得上市审批,分别为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(NRTIs)、非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(NNRTIs)、蛋白酶抑制剂(PIs)、整合酶抑制剂(INSTIs)、融合抑制剂(FIs)及CCR5抑制剂。这六类药物作用在HIV病毒复制的不同环节,其中NRTIs是通过与逆转录酶竞争性结合,抑制HIV双链DNA合成;NNRTIs直接与逆转录酶活性位点结合,降低酶活性,从而抑制病毒复制;PIs通过抑制蛋白酶的水解活性,阻止病毒前蛋白的裂解和形成成熟的感染性病毒粒子;INSTIs通过竞争性结合整合酶的活化位点,抑制病毒cDNA整合入宿主基因组的链转移环节,从而阻断HIV病毒复制;FIs作用于病毒生命周期最早期的关键环节,干扰HIV与宿主细胞的黏附或融合,阻断HIV进入细胞;CCR5受体拮抗剂,通过抑制CCR5辅助受体与病毒包膜蛋白gp120的结合而阻断病毒进入宿主细胞。目前在中国,除CCR5抑制剂尚未有药品获得批准外,其他种类均已有药品在临床使用。

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经济、社会和医疗事业发展不平衡,适用的一线优选治疗方案有所差别,DHHS和欧洲艾滋病临床学会(EACS)指南均为INSTIs或PIs+2 NRTIs。2021年中国最新的指南做了较大调整,和美国及欧洲的推荐类似,初治成人或青少年患者方案为2种NRTIs类骨干药物联合第三类药物治疗,第三类药物可以为NNRTIs或者增强型PIs(含利托那韦或考比司他)或者INSTIs;也可以选用含有上述靶点的复方单片制剂。

尽管目前可用的抗逆转录病毒药物不断增加,但仍然存在着患者耐受性差、毒副作用大、容易耐药以及无法清除病毒库等缺点。免疫治疗、无药缓解和功能性治愈是未来研发的重点。处于研发阶段的新药主要是单片复方制剂、长效注射剂、广谱中和抗体等,其中长效注射剂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。

在ART过程中要定期进行临床评估和实验室检测,以评价ART的效果,及时发现抗病毒药物的不良反应,以及是否产生病毒耐药性等。病毒耐药是导致ART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,需要定期监测以便调整方案保证治疗有效。一些抗病毒药物导致的代谢紊乱、体重增加、骨质疏松、肝肾损害等不良反应需要密切观察,及时识别并给予相应处理。

另外,随着HIV/AIDS患者生存期的延长,各种代谢综合征、心脑血管疾病、慢性肝肾骨骼疾病以及非艾滋病相关肿瘤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,同时患者的疾病谱的变化,要求对于HIV感染的治疗需要关注全程综合诊治和服务关怀管理模式,具体包括HIV感染的预防和早期诊断、机会性感染的诊治和预防、个体化抗病毒治疗以及服药的依从性教育、非艾滋病定义性疾病的筛查与处理、社会心理综合关怀等。